地热卡钉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地热卡钉厂家
热门搜索:
产品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介绍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李光我与收割机的不解

发布时间:2021-06-18 03:04:58 阅读: 来源:地热卡钉厂家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李光我与收割机的不解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李光:我与收割机的不解情缘

1978年10月,改革开放第一年,我在经历了 10 年的农场生活后,回到城市读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仅播种使用播种机,收获全部靠人工)由于经历过这种非常艰辛的农业劳作,对我学的专业“农机设计与制造”很是欣慰,我也和当代的大学生一样,拼命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弥补耽误的十年。

1982年10月如愿以偿被分配到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设计科工作。1982年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我们国家技术引进由建国初期的前苏联开始全面转向西方世界,农业机械最大的项目就是购买美国迪尔公司1000系列收割机制造技术,佳联则是参加引进的主要厂家。

如何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为买来的图纸只是结构B0.36件,电气、液压、底盘、发动机都需要购买国外件或国内解决,我有幸参与了这些配套件的工作。

如何选择这些配套件,争论、分歧很大。就像我负责的电气部分,收割机到底采用12伏还是24伏电压,今天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当时分歧很大,领导要求按照迪尔12伏,而国内的大马力发动机只有24伏,东北寒冷天气也需要24伏启动。有人提出折中方案,要采用故障很多的转换开关。

也可能是刚到厂里工作胆子大吧,我顶住了所有压力,在国内寻找到24伏的灯具和仪表,设计成全车24伏,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另一项创新则是在联合收割机上首次使用电磁阀替代多路阀。电磁阀具有液压油温升低,便宜管路布置,能够实现多种自动控制等明显的优势。

我在佳联工作的十几年时间是向老一代收割机设计工程师学习的过程,也受到工厂的重视,两次派我到马来西亚考察水稻收割机,93年又随团去德国双桥收割机厂技术培训。

我也为引进收割机配套件国产化做了一些工作,例如电气系统国产化,拨禾轮调速电机设计,燃油电泵的选型配套都付出很严格遵照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步骤进行操纵多心血。

总之经过这十几年的工作,我对收割机有了很深刻的认识,设计工作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要庆幸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好时光,才有这样的好机遇。

1998年,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优良资产与美国迪尔公司合资了。佳联厂其余部分则组建了佳木斯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我和几个大学同学选择了佳联公司,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我们是民族企业啊,不能让国家花重金买的1000系列技术又还给了迪尔公司。设计新的收割机势在必行,总体设计厂长要我承担。

分家时佳联公司继承了美国人认为技术落后的丰收-3收割机,该机主要是前苏联的技术,但系列恰好是迪尔没有的中型收割机。经研究确定,以该机为样本,保留原机的技术优势,在脱谷、传动、清选、割台、底盘、电气、液压大量融合迪尔的技术,这是一台全新的东、西方技术相互补充的收割机,确定商品名称:佳联—3,有一定的难度。

但凭佳联人不服输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年出样机,第二年就批量进入市场,市场反应良好:性能好、价格低、大小适中。这个机型为佳联公司得以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佳联公司主持开发的第二款产品是佳联—5。当年迪尔推出了3518收割机,售价高达90万元人民币,所有人都很惊讶:凭什么卖这么贵,我们决心要破这个局,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获得3518的技术资料,合资厂象防贼一样提防佳联公司的技术人员。

第二是如何绕过迪尔的专利。最后获得的也仅是公开发表的一些技术参数和结构简图,我只能依靠自己二十几年工作经验创新设计。第一轮佳联-5由于采用佳联-3的底盘,可靠性不好,后期在佳联-5基础上改进的佳联-6已经足以和3518相抗衡,市场反应良好,3518终于降价了。

在佳联工作的十几年里也有失败的经历。例如和蒋亦元院士合作搞了三年的割前脱粒收割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入市场,使我认识要创新一种全新的收割方式是很难的,但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结构创新,设计适合中国使用的收割机则很必要。

2018年秋天,改革开放40年我以“邢台一拖”收割机顾问身份去建三江考察,途径友谊农场参观了友谊农场农机博览园。园内展览了十几种收割机,从前苏联的GT-4.9、CK-3,引进的7700、1075,国内自行设计的北大荒、佳联-3、佳联-5、到购买国外最先进的凯斯9210、迪尔660都有样机。这个展览充分地展示改革开放40年,我国收割机从无到有,从前苏联全面转向欧美,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先进,从完全仿制到自行设计的伟大历程。

值得骄傲的是在国内自行设计的五种机型中有两种半是我主持设计的。我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工程师自立创新赢得国际位置提拔,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为我国收割机事业做了一点贡献,深感欣慰。

在博览园的室内展厅,摆放着四台从凯斯、迪尔、克拉斯购买的最先进的收割机,价值都在200万人民币以上,其先进、复杂程度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深深感到“我的国啊,还不是那么厉害!”。

据说这几种收割机国内有几家仿制,但都没有成功。本人在常州常发集团工作时也尝试过,由于人为的因素也没有做成,是我一个终身遗憾。

另一个遗憾的事情则是我在常发工作时期,没有完成佳联管理软件--开源的“查询系统”的实际应用。

在建三江几天的考察中,看到遍地的各种型号的收割机,有半喂入,也有全喂入,有轮式,也有履带式,有大型,也有中小型,与40年前我在梧桐河农场用镰刀收割水稻简直是天壤之别。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收割机大发展的40年,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 40周年 农机化

吉林订制工作服
桂林试验机
巢湖试验机